close
  《貓和老鼠》是一首幽默諧謔曲。諧謔曲:名字來源于法文“ Badinerie ”一詞,原意爲“開玩笑”。從十八世紀起,諧謔曲成爲一種十分流行的體裁,而且經常作爲古典組曲的一個樂章。很多古典樂派的作曲家還把這種體裁應用到了交響樂中,一般作爲第三樂章的主題出現。而《貓和老鼠》這首鋼琴曲作爲二十世紀的音樂,在曲調上會與古典音樂有很大的不同。筆者現在所研究的科普蘭的《貓和老鼠》是屬于多調性的作品,對于普通民衆來說,是很難理解的曲風,所以作曲家給了我們一個標題,也是這個作品的意義之所在,給了我們一個故事情節,一個發揮想像的空間,讓我們往作曲家創作的路線上去想像,以免造成對音樂的錯誤理解。
   關于標題音樂與音樂形象的聯想
  音樂聯想在曲目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視,科普蘭自己都曾經說過聯想對音樂産生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因此,單從題目上看,題目《
貓和老鼠》(Cat and Mouse)在英語中是個成語,帶有“欲擒顧縱”的意思。貓通常喜歡玩“捉老鼠”的遊戲,抓住老鼠並不吃掉,而把老鼠放了,再抓,最後才吃掉。所以結合樂曲,可以劃分如下:
  1~4小節猶如在夜半的空屋裏,貓伸著懶腰並小試捕捉獵物的前撲翻滾動作。
  5~8小節的等分形模式,表現老鼠機警地四處張望並在空屋中流竄的形象。
  9~13小節幾個帶裝飾音的和弦刻畫了搖著大尾巴的狡猾的貓邁者大步慢悠悠在屋中巡視的景象。
  14小節處用了一連串和弦向上跳進後下滑鍵的技巧,描寫了貓撲向老鼠的音樂形象。
  15小節以後是老鼠的逃竄和貓強有力的追擊。
  20~21小節之間的延長(long)似乎預示了下面有更獨特的情景:
  21~28小節在原地重複的四十六音型(即托卡塔音型)好像是在老鼠轉圈逗引貓的追逐。
  28與第29小節之間的小節線上的短延長(shor)後,老鼠勝利的逃遁。
  33~30小節很慢處,右手和左手先後出現的長音以及靈巧的級進音型之後,出現了多個明顯力度變化的長音和弦,似教堂鍾聲的回蕩,而
貓和老鼠也似乎隱匿在對方看不見的地方。
  40小節開始的這一段,好像是描寫貓和老鼠在相距很遠的地方各自飄然起舞,誇耀自己之長,幻想美事。直到
  50小節的漸慢和小節線上的延長,想是它們陶醉的幾乎昏昏欲睡。
  51小節開始,用稍有變化的第一段中的材料並使其發展到更強的音量(ff,fff,sf)使用不諧和的和弦大跳進行後,突然,一切都停止,只留下一個低音
68~72小節是全曲的高潮,貓和老鼠的鬥爭追逃進入白熱化狀態,好像都昏了頭似地在屋頂竄、跳、衝、闖,在第72小節一個最強的短促的大和弦及音的延續,好像老鼠失足摔下,奄奄一息。
  72~80小節在低音的襯托下,左、右手各自的和弦與雙音不諧和地、輕聲地各自的和弦與雙音不諧和地、輕聲地同時向下行,老鼠因恐慌而喪了魂似的身體悲慘地前行,但是貓已經決定不玩了,所以在第80小節線處的長延長(long)後,音停止,用極輕的離調的帶有附點節奏的音型描寫貓一口將老鼠吃掉了,然後向遠方走去。

下載:
貓和老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t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